错峰生产效果为何越来越弱

添加时间:2023/5/29 16:48:16

2022年遭遇“寒冬”的水泥行业,至今没有看到明显复苏的迹象。

需求方面,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水泥产量为58429万吨,同比增长2.5%,4月水泥产量19392万吨,同比增长1.4%,环比下降5.8%,4月需求大幅弱于市场预期。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负责人、资深分析师郑建辉指出,水泥行业需求平台期三年后大概率会被打破,东北地区水泥需求较高位已经萎缩47%,华北地区水泥需求较高位已经萎缩30%,西北地区已经萎缩26%,西南地区已经萎缩23%。

价格方面,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全国水泥均价同比下降19.23%。而从中国水泥网发布的全国水泥价格周K线图及指数走势中也可看出,2023年开年以来,除了3月份水泥价格有小幅上升以外,基本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

价需双弱的大环境下,水泥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如,天山股份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2.31亿元,海螺水泥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8.2%,冀东水泥一季度净利润亏损7.92亿元,华新水泥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63.09%……

“加大错峰生产力度,坚持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延长错峰生产时间”、“要全国一盘棋,刚性错峰”成了当下诸多水泥企业缓解困境的心声。但现实情况是,错峰生产和行业协同的效果不断在减弱!除了需求大幅下滑的客观因素以外,超产严重是重要原因。

为什么现在水泥行业超产愈发严重?

“水泥行业超产现象普遍,其形成原因很复杂。”一长期关注水泥行业发展的资深人士表示,简单分析的话,主要原因有:

1

前些年水泥企业集体错峰停限产后,供给得到一定控制,加之水泥需求相对旺盛,水泥企业的利润也节节攀升。

因此很多水泥企业错峰停窑期间,力保粉磨照常,以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增加销售收入,由此采取的措施无外乎一是通过提产改造,提升窑可运转时间内的产量;二是扩大熟料储存。

而随着错峰生产常态化且停产天数不断“加码”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火力”输出成为企业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企业提产改造积极性。

2

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不断完善,管理成熟之下,超常发挥窑的潜力轻而易举。

在执行新(改、扩)建项目实施产能置换条件下,为了防止置换中发生弄虚作假,有关政策中规定了(在产能置换中)设计产能要与实际产能进行比对,取小者。实际产能指按窑(外)径推算的产能。

随着这一政策的执行,窑径与产能形成了“铁定”对应关系。新建生产线窑径按产能置换量精确折算到毫米级个位数。反正,窑径一定,产能规模“铁定”。

随之环评、能耗、生产许可都依据“铁定”的产能展开。窑偏长一点,则比较有利于生产线超产。

3

在新建项目须实施产能置换中,相当部分是在不扩大产能的技改、搬迁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之列,是以改造升级“拆二为一”及退城入园之类的改扩建可不制订产能置换方案进行的,即1:1,这类1:1生产线改造升级后,其超产能力不可小觑。

4

在技术装备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水泥企业近些年积累了一定资金,鉴于水泥行业发展的周期性,为应对未来几乎必然出现的市场下行以及竞争环境恶化,行业内掀起了一波通过提产改造降低单位能耗的升级浪潮。

超产现象带来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错峰生产效果日益减弱。

以一条核定产能5000t/d的生产线为例,假设一年停产100天(全年按照365天计),不超产的情况下一年产量为132.5万吨。如果这条生产线超产至日产量7000吨,年产量达到132.5万吨仅需190天左右,全年至少需要停产175天。

这仅仅是一条生产线的情况,如果区域内水泥企业的超产现象十分普遍,即便不断延长区域内的错峰生产时间,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有效控制供给”的效果。

以河南为例,当地水泥企业近年来有超过20条生产线实施提产改造,实际产能不断增加,即便当前错峰生产执行力度优于往年,依然难以稳定市场态势。

当地企业直言,“即便产能排名前两名的中联同力与天瑞水泥(合计产能占比达到55%)全年停产,其余水泥厂也能满足全省水泥需求”,产能过剩之严峻可想而知,而提产改造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错峰生产常态化的确是缓解当前行业困局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在不断延长错峰生产天数之际,也要重视超产带来的长期影响。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