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

添加时间:2005/6/24 16:59:2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甘智和

    一、经济发展形势

    众所周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经历了1996年的“软着陆”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1 990-2004年期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年度增长幅度的波动范围缩小。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6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这已是连续十几年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仍在8%左右。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转变为2003年的151530317,第二产业从2000年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呈现在相对稳定中上升的趋势。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1990年到2004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由6858亿元增加到62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9%增长速度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37个百分点,在工业生产中,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关的产业发展较快,如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食品工业等。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设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和住宅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加强、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1990年至2004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完成额由4517亿元增加到70073亿元,年均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由1990年的1029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06亿美元。1990年至2004年期间,建筑业增加值由859.4亿元,增加?57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4.6%提高到2004年的7.01%。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近两年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这些局部性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会演变为全局性的问题。我国政府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止.主要表现为“四个遏制”和“一个避免”即: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特别是一些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信贷货币一度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遏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以2004年投资品价格上涨6%计,实际全社会投资实际增长率在16.5%左右,比2003年降低7.4个百分点。但是,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原有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虽然得到了遏制,但是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较高水平,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要着重抓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时,再次强调了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主要有: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内需不足,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七年共发行9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拉动社会投资4万余亿元,每年拉动GDP1.52个百分点,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此,国内外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总体上讲,宏观经济是朝着持续上升的方向发展,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已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而且在今后几年还将步入新的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率可能保持在8%~9%左右,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中国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把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宽严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即“双稳健”政策。实施“双稳健”政策,并不是意味着宏观紧缩,而是表明政策的转型,是适应宏观经济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的。例如,货币政策在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同时,开始实施市场化程度更高、对微观主体影响更大的利率政策;财政政策由偏重大额赤字和发行建设国债转向加快税制改革和更多运用税收杠杆调节(2005年压缩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由2004年确定的1 100亿元调减为800亿元左右,2006年,将进一步减少赤字规模,实现财政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的转变)。实施“双稳健”政策,有利于把投资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最终实现。因为,加息同时减支,有利于巩固业已取得的投资调控成果,而减税和利率市场化则有利于投资活力的增强,提升投资的效率与质量。

    当前,依靠行政手段和数量控制的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却难以使调控效果持久。下一步的宏观调控,会更多地采用利率、税率、地价、水价、电价等经济性手段和价格杠杆对投资活动进行调节,实施以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并用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2.进一步协调煤电油运矛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去年我国煤电油运的产量大幅增加。全年煤炭产量超过19亿吨,同比增长15%;发电量达2.2万亿千瓦时,增长14.9%;原油产量1.75亿吨,增长2.9%;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通车总里程7.44万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总通车里程已达185.6万公里;国家铁路完成货运量21.7亿吨,其中运输煤炭9.9亿吨,增长近13%;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其中煤炭发运量3.4亿吨,增幅超过17%。一些对缓解当前供求矛盾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提前实现全线商业通气;西电东送全年新开工装机容量800万千瓦;青藏铁路新铺轨396公里;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广东LNG、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大型煤炭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

    但是必须看到,中国既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对能源和运输的需求持续强劲增长,使得已经增长较快的煤电油运供给仍然赶不上增长更快的需求。煤电油运的供需关系仍然十分紧张,这种紧张局面,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但优质资源少,后备工业储量严重不足。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缺电问题非常严重,全国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供需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特别是在枯水季和夏季用电高峰期缺电严重。我国探明石油可采储量已达65亿吨,但受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和开采难度的制约,多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始终徘徊在1.7亿吨/年左右,无法满足国内需要。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在煤、电供应的紧张紧张的同时,原本就是经济发展”瓶颈”的铁路运输更显紧张。2004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运输发送量248130万吨,比上年增加24650万吨,增长1l%,是历史上年增量最大的一年。2004年铁路已将90%的货运能力投入重点运输,以占全世界6%的铁路运营线路,担负着全世界25%的运输量,各大铁路干线的利用率已趋饱和。与此同时,公路、水运能力也全面吃紧。港口能力缺口大,设备超负荷运转,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等出现了新的压船压港现象,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些重要城际快速通道交通饱和。运力紧张是和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我国铁路交通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

    解决煤电油运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有效抑制经济过度膨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我们的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也就是能源、资源能够承载的区间。二是要加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倡各行各业和全体居民都来大力节约用电,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煤炭和电力的有效供给。

    国家制定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和大型煤炭基地内的矿区总体规划,将在不同层次上指导和规范各大型煤炭基地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当前,大型煤炭基地内一批大中型煤矿正在加快建设。2003年、2004年,13个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矿开工建设规模各为0.8亿吨,2004年煤炭建设总规模达到2.6亿吨、占全国的75%。预计全年投产规模0.85亿吨,占全国的73%。2003年一2004年,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24亿元,支持大型煤炭基地煤矿项目补充勘探和建设。从建设规模看,2003年一2004年,大型煤炭基地开工建设规模1.6亿吨,大大超过以往全国五年的开工建设规模。从建设井型看,大型煤炭基地内单个煤矿建设规模接近300万吨,比前几年提高了100万吨。从建设进度看,由于施工技术、管理、装备水平提高,加上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好,建井工期由过去的58年,缩短到现在的24年。

    随着一批重点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和全国电网互联工程加快,全国跨区跨省送电能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国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2005年还将新增发电装机约7000万千瓦。全国将投产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5000公里左右、变电容量14000万千伏安,将为提高电网供应能力、提高电力电量调剂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用经济杠杆为主,坚持合理有序供电,来抑制不合理消费。去年国家开始集中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铁合金、房地产等高耗能行业进行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行业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先后采取了提高销售电价,按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对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等措施。各地方政府也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引导电力消费,落实用电错峰、避峰和发电、用电侧峰谷电价方案,缓解电网峰谷差矛盾。预计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会有所缓解,但依然紧张。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出现在三季度,总计约20002500万千瓦。考虑到水电站来水、气候、电煤供应以及一些设备非计划停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电力供应形势在一些地区、一些时段有可能仍会出现严峻局面。华东、南方、华北等地夏季电力供需形势依然比较紧张,南方、华中等地冬季枯水期供需形势也较为紧张,其他地区基本平衡或偏紧。

    二、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达到257%,税收收入增长较快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企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去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按现价计算增长16-4%,尤其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其中以上规模的工业增加值增长22%左右,带动国内增值税增长216%。以上规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81%,带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42%和322%。外贸进口增长36%,相应使进口环节税收增长329%。这些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进口环节税收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整个税收的快速增长。

    不断推进税制改革是财政政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创造宽松与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与外资投资的重要条件。去年实施的出口退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等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税制改革将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合并方案的研究与准备工作,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同时,在继续实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要依法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增值税改革已在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先行试点,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深入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实施的方案,研究适当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和税率结构。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不统一,税收负担不公平(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外资企业为15%,去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因素,内资企业所得税平均实际负担率为23%左右,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平均实际负担率则为13%左右)。这种税制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中性原则,也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和平等竞争的原则。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主要设想,就是要合并内外资企业目前适用的两套企业所得税法,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将税率设计在合理的水平,这有利于创造内外资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的环境。未来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将淡化“身份”差别和地区差别,而突出产业导向,变对企业的优惠为对某些产业的优惠,从而建立对不同所有制、不同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都公平的税赋。今年将根据立法的程序加快推进这项改革的进程。

    2.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去年,国务院发布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投资体制将按照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国家发改委已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制定了相关办法,简化和规范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了各类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程序和制度。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备案制。

    国家将继续鼓励社会投资。放开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投资领域。并为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3.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按照宪法修正案要求,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等七个方面,较为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规定:一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非公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二是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三是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四是在加强立法、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业。五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六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使得我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更为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4.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

  2004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家,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9%,3338%和1332%。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经过连续几次大幅度的降低关税,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入世承诺的降税义务。从实际效果看,关税水平的下降对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511起,我国又进一步降低了进口关税,调整后,关税总水平由2004年的104%降低至99%。其中,工业品平均税率由95%降低到9O%。2005年对233项商品实行进口暂定税率,暂定税率平均为42%。

    我国将继续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引进外资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同时严格限制引进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

    三.大力提倡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尽管我国每万元GDP能耗由1997年的353吨标准煤降低至2004年的286吨标准煤。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节能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世界先进水平低lO个百分点左右。我国万元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主要行业重点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加权平均高40%,节能潜力很大。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的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一25%,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达30%以上,每拌和l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我国现有城乡住宅建筑总量约330亿平方米,而节能型住宅不足2%。这些既有住宅消耗的能源,比发达国家建筑能耗高23倍。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首先要立足国内,努力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建材工业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绿色建材。开发多功能的节能新产品,降低能源消耗。

   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开放并已融人世界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