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混凝土构件质量检测方法 JC/T624-1996

添加时间:2004/6/14 16:33:3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房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力学性能以及原材料性能的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农房用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以下简称农房构件)的质量检测。 农房构件系指适用于农村和乡镇建造的住房、办公室、中小学教室、文化室、小型生产房屋、仓库、畜棚等结构承重构件,主要包括楼板、檩条、梁、挂瓦板、屋面板、屋架等中小型构件。 2 引用标准 GB 288 金属拉力试验方法 GB 81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3 总则 3.1 检测内容 a) 原材料性能; b) 构件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以下简称抗压强度); c) 构件外观质量和尺寸; d) 构件力学性能。 3.2 检测报告内容 a) 试件名称、型号、数量、编号、规格尺寸; b) 试件来源和生产日期; c) 试验日期; d) 原材料品种及规格,混凝土配合比、成型、养护方法及制度; e) 试验用主要设备与仪表; f) 试验结果计算; g) 检测单位与检测人员签章。 3.3 检测要求 生产农房构件的企业,应按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逐项进行检测。凡暂时尚未具备检测手段和条件的企业,也必须委托有关单位检测。检测的原始数据应建档妥善保存,以作备查。 4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 4.1 试件 4.1.1 试件形状、尺寸 试件采用150mm×150mm×150mm的标准立方体试块。若采用100mm×100mm×100mm立方体试块,所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必须乘以0.95修正系数。 4.1.2 试块数量 4.1.2.1 检验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用的试块,在同一原材料、配合比及相同生产工艺条件下,每周至少成型2组。 4.1.2.2 检验构件放张预应力筋或脱模强度用的试块,每生产班至少成型1组,检验构件出厂强度用的试块每生产班也必须至少成型1组。 4.1.2.3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块每组为三块。 4.1.3 混凝土试块制备 4.1.3.1 试块所用原材料和配合比必须与构件相同。 4.1.3.2 试块的制作应符合GBJ 81《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的要求。试块脱膜后对其表面有缺陷的应用稠水泥浆填补平整。 4.1.3.3 检验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用的试块,必须在温度为20±3℃和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潮湿环境或水中的标准条件下连续养护28d;检验构件放张预应力筋或脱膜强度以及出厂强度用的试块,必须采用与构件相同条件养护。 4.2 仪器设备 4.2.1 试模 采用可拆装的立方体金属模,装配后各接触面应互相垂直,内部表面应经过刨光,其内部尺寸的允许偏差如下:棱边长度不超过±1%,直角不超过±2°。 4.2.2 振动台 振动台的振动频率为50±3.3Hz,负荷时的振幅为0.35mm。 4.2.3 试验机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采用压力试验机或万能试验机,其负荷示值精度为±2%。 4.2.4 标准养护箱或标准养护池 4.3 试验步骤 4.3.1 将试块擦干,并测定其三个方向的尺寸,精确至1mm。试块的受力截面积按试块与试验机垫板的接触面计算。 4.3.2 将试块的成型面垂直置于试验机上、下垫板之间的中部。 4.3.3 启动试验机,并以每秒0.2~0.3MPa的速度连续均匀加荷,直至试块破坏,记录破坏荷载。 4.4 结果计算 4.4.1 每块混凝土抗压强度按式(1)计算: P fcc=----…………………………………(1) F 式中:fcc——每块混凝土抗压强度,(精确至0.1MPa),MPa; P——试块破坏荷载,N; F——试块承压面积,mm[2]。 4.4.2 每组三块混凝土试块的平均抗压强度按式(2)计算: fcc1+fcc2+fcc3 μfcc=-----------------…………………(2) 3 式中:μfcc——每组混凝土试块平均抗压强度(精确至0.1MPa),MPa; fcc1、fcc2、fcc3——分别为一级混凝土试块中第1、第2、第3块的抗压强度值,MPa。 如果同一组三块试块中的最大或最小的强度值与中间值相比,其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以中间值代表该组抗压强度;如果同一组三块试块中的最大和最小的强度值与中间值的差值均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该组混凝土试块的试验结果无效。 5 外观质量及尺寸检测 5.1 外观质量 5.1.1 测量器具 a) 平面放大镜,其放大倍数为3~5倍; b) 钢直尺,其量程为300mm,示值精度为1 mm; c) 刻度放大镜,其测量精度为0.05mm; d) 标准插针,其直径为2mm带有刻度的钢针,示值精度为1 mm; e) 保护层厚度测定仪。 5.1.2 检测内容和方法 5.1.2.1 露筋 a) 凡构件内部配置的主筋、副筋和箍筋外露于混凝土表面(预应力构件两端外露筋除外),称为露筋。 b) 露筋的检测方法采用目测,凡能用肉眼看到钢筋外露混凝土表面者,均按露筋处理,并在露筋部位作出标志。 c) 凡构件表面有一处露筋者,即按该构件有露筋处理。 5.1.2.2 裂缝 a) 凡构件表面用放大镜观测到的缝隙,即为裂缝。 b) 裂缝的检测按下列方法进行: 1) 先用肉眼或用3~5倍平面放大镜寻找构件表面裂缝部位,并作出标志; 2) 在有裂缝标志处用丙酮刷二次后,立即用精度为0.05mm的刻度放大镜测量裂缝宽度,并按编号记录; 3)构件的裂缝按测得的最大裂缝宽度作为该件的裂缝宽度指标。 5.1.2.3 蜂窝、麻面和孔洞 a) 凡构件出现表面酥松、石子架空,构成深度小于7mm者作为蜂窝;凡构件表面有缺浆、起砂、粘皮者作为麻面;凡构件出现直径超过4mm,深度超过7 mm孔穴者作为孔洞。 b) 蜂窝、麻面和孔洞按下列方法检测: 1) 先对构件各面目测,并在蜂窝或麻面、孔洞处作出标志。 2) 选择构件最严重的蜂窝、麻面和孔洞的一个面,用标准插针和钢直尺测量并分别其深度、面积和数量。 3) 蜂窝、麻面按构件同一个面的总面积计算,精确至1%,孔洞按实际数量计算。 5.1.2.4 缺角、掉边 a) 构件的缺角、掉边系指构件端的直角及边缘的破损。 b) 构件的缺角、掉边采用直角靠尺从端部量至直角破损部位的距离。 c) 构件的缺角、掉边以其破损部位的最大长度、宽度和深度计算,精确至1mm。 5.1.2.5 端部疏松 a) 端部疏松系指构件端部因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而使混凝土松散。 b) 测量端部疏松先采用目测,再用小锤轻击构件端部,凡有一处被击落者,按端部疏松处理。 5.1.2.6 活筋 a) 活筋系指预应力筋在锚固区段内呈现松动者。 b) 活筋测量方法宜用手指扳动,凡松动者按活筋处理。 5.1.2.7 凸肋疤瘤 a) 凸肋疤瘤系指因模板缺陷而使构件混凝土表面产生局部高差大于5mm的肋状或疤瘤状者。 b) 检测凸肋疤瘤时先用目测再用靠尺、直尺测量。 5.2 尺寸 5.2.1 测量器具 a) 钢卷尺,其量程为10m,示值精度为1mm。 b) 钢直尺,其量程为500mm,示值精度为1 mm。 c) 钢角尺(辅助量具),其规格为高315mm,宽200mm,精度为3级。 d) 2m靠尺和楔形塞尺。 e)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测定仪,其测量精度为±1mm。 5.2.2 检测内容和方法 5.2.2.1 构件的长度 a) 构件的长度系指平行于构件纵向轴线两端之间的距离。 b) 测量构件长度应用钢卷尺分别测量构件对称面上、下纵向两端之间的距离;测量圆形构件长度应用钢卷尺对称测量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 c) 测量长度时应避开构件的飞边,局部不平、缺棱、掉角等部位。 d) 构件长度以测得数据中的最大和最小值作为构件的实测长度的评定指标。 5.2.2.2 构件的宽度和肋宽 a) 构件的宽度系指构件在正位状态下,与构件轴线相垂直的横截面两边之间的距离;肋宽系指带肋构件肋的宽度。 b) 构件宽度应用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构件正、反两面跨中和距离端部100mm处横截面方向的距离;肋宽则应用钢直尺在构件端部分测量其底部和上部肋的宽度,当肋有倾斜度时,还需加测两端肋顶面两个点的宽度。 c) 构件的宽度和肋宽均以测得数据中的最大和最小值作为实测宽度的评定指标。 d) 圆形构件应用钢直尺分别测量其两端垂直端部直径。 5.2.2.3 构件的高度和厚度 a) 构件的高度系指与构件轴线相垂直的横截面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构件的厚度系指带肋构件的板厚或环形构件的壁厚。 b) 构件的高度应用钢直尺分别在离构件端部100mm处和中部测量;厚度则在构件两端用钢直尺测量。 c) 构件的高度和厚度以测量数据中的最大和最小值作为其评定指标。 5.2.2.4 构件中钢筋(丝)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a) 钢筋(丝)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系指构件内钢筋(丝)的外边缘至构件外表面之间的厚度。 b)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采用保护层厚度测定仪分别测量构件两个端部和中部至少三处的厚度。 c)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测得数据中的最大和最小值作为评定值。 5.2.2.5 表面平整度和侧向弯曲 a) 表面平整度指构件表面的最大高低偏差;侧向弯曲指构件在正位状态下,侧向偏离直线的最大差值。 b) 构件表面平整度和侧向弯曲应分别测量构件上表面和两个侧向表面。 c) 测量平整度时,在构件表面目测选取最大偏差两处,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并以二处中的最大值作为构件的平整度指标,精确至1 mm;测量侧向弯曲时,分别在构件侧向表面的两端垫同厚度垫块并用拉线拉紧,再用直尺在构件中部和其他任意两点处(目测最大处)测量拉线至构件侧表面的垂直距离,并以其最大值作为构件侧向弯曲的指标。 5.2.2.6 预留孔、洞及预埋件 构件中的预留孔和圆孔孔径、洞及预埋件的位置,均用直尺在其纵、横两个方向测量。 5.2.2.7 对角线差 一般指平面板类构件对角角顶之间两条直线距离之差,用钢卷尺测量。 5.2.2.8 端部垂直倾斜度 一般指梁类构件端部立面与其底平面的垂直偏差,用线锤或角尺及钢直尺塞尺测量。 6 力学性能检验 6.1 试件 6.1.1 试件(以下称构件)必须经过外观质量及尺寸检验合格。 6.1.2 试验前应测量构件的实际尺寸,并详细记录。需要观测裂缝的构件,应在其底面和侧面用石灰水刷白。 6.2 试验条件 6.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a) 百分表及百分表架,百分表示值精度为0.01mm; b) 刻度标尺,示值精度为1 mm; c) 加荷装置,详见图3~图6。 6.2.2 试验场地与环境 试验应在远离振源的室内或棚内进行,场地应平整,支墩基础应坚实。应在0℃以上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6.2.3 支承方式 檩条、楼板、屋面板及屋架均属一般简支构件,试验时应一端采用铰支承,另一端采用滚动支承见图1;屋架的滚动支承构造见图2。 6.2.4 荷载布置 6.2.4.1 构件的试验荷载布置应符合设计规定。 6.2.4.2 当试验荷载布置不能完全与设计规定相符时,应按荷载效应等效的原则换算。 6.2.5 加荷方法 6.2.5.1 梁、檩条宜采用四分点吊篮或千斤顶加荷,荷载布置见图3。 6.2.5.2 楼板、屋面板宜采用荷重块均布加荷、荷载布置见图4。 6.2.5.3 屋架宜采用节点吊篮加荷,荷载布置见图5。 6.3 试验方法及步骤 构件的力学性能采用短期静载试验方法。 6.3.1 构件置于支承上,分别在支承和跨中处布置仪表(见图6)。 6.3.2 调整百分表读数,使支承处百分表调整到中间读数,跨中处百分表调整一个初读数。 6.3.3 按规定加荷方法分项加荷 6.3.3.1 取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的40%(包括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重量)进行预压,以检查试验装置及构件质量,持续15min后卸去荷载,并对支承处和跨中处百分表重读一个初读数。 6.3.3.2 当荷载小于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时,从第一级加荷开始,每级荷载取该荷载值的20%加荷(第一级荷载需包括构件自重及加荷设备重量);当荷载超过该荷载值时,每级荷载取该荷载值的10%;当荷载接近抗裂荷载检验值时,每级荷载取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的5%,当接近承载力荷载检验值时,每级荷载取承载力检验荷载设计值的5%,直至试件破坏。 6.3.3.3 每级荷载加完后,应持续10~15min,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作用下宜持续30min,在每次持续时间结束时,观察并记录各项试验数据。 6.4 结果计算 6.4.1 承载力 在对构件进行加荷试验过程中,构件出现表1所列检验标志之一时,即认为构件已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检验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上述检验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当在加荷过程中出现上述标志之一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构件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实测值,应根据不同加荷方法分别按式(1)~(5)计算。 当采用均布荷载试验时,按式(1)和式(2)计算: Q[0]u γ[0]u=--------………………………(1) Qd Qd=γGGk+γQQk………………………………(2) 当采用等效集中力加载模拟均布荷载进行试验时,按式(3)计算: F[0]u γ[0]u=-------……………………(3) Fd 如采用两个对称集中荷载三分点加载进行正截面受弯的承载力检验时,其单点的承载力检验荷载设计值按式(4)计算: 3 Fd=----(γGGK+γQQK)L…………(4) 8 如采用两个对称集中荷载四分点加载进行正截面受弯的承载力检验时,其单点的承载力检验荷载设计值按式(5)计算: 1 Fd=---(γGGK+γQQK)L………………(5) 2 当采用其他形式的集中荷载加载进行正截面受弯的承载力检验时,应根据弯矩等效原则,确定其单点的承载力检验荷载设计值。 式中:γ[0]u——构件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实测值; Q[0]uF[0]u——分别为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加载时的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kN; γG、γQ——分别的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γG取1.2,γQ取1.4; L——构件计算跨度,m; Fd——承载力检验荷载设计值,kN。 表1 构件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的检验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力情况 检验标志 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1.5mm或挠度达到跨度的1/50 受弯 受压区混凝土破坏,此时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小于1.5mm且挠 度小于跨度的1/50 受拉主筋拉断 受弯构件 腹部裂缝达到1.5mm,或斜裂缝末端受压混凝土剪压破坏 的受剪 沿斜截面混凝土斜压破坏,受拉主筋在端部滑脱或其他锚固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2 挠度 构件的挠度反映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刚度,一般可用百分表量测。当百分表达到最大量程时,需及时调整,当荷载接近破坏阶段时,应拆除百分表,改用弦线方法测量(图7)。试验时,应量测构件跨中位移和支座沉陷,对板类构件,应在跨中量测截面的两边布置测点,并取其量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位移。当试验荷载竖直向下作用时,对水平放置的构件,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QS或Fs)和各级荷载下的跨中短期挠度实测值应按式(6)~(12)计算: a[0]s=a[0]qs+a[0]g…………………………………(6) a[0]t=a[0]q+a[0]g……………………………………(7) 1 a[0]q=U[0]m---(U[0]L+U[0]r)………………………(8) 2 Mg a[0]g=----a[0]b Mb 或 Qg a[0]g=---a[0]b………………………………………(9) Qb 式中:a[0]s——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下,构件跨中短斯挠度实测值,mm; a[0]qs——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挠度实测值,其计算方法同式(8); a[0]t——某级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 a[0]q——某级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 U[0]m——某级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位移实测值,mm; U[0]L、U[0]t——某级外加试验荷载作用下构件左、右端支座沉陷位移的实测值,mm; Mg——构件自重与加荷设备重量产生的跨中弯距值,kN·m; Mb——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之前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外加试验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值,当裂缝出现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之后则采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所产生的跨中弯矩值,N·m或kN·m; a[0]b——与Mb相对应的外加试验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实测值,mm; Qg——构件自重与加荷设备重量,kN/m或kN; Qb——与Mb相应的外加试验荷载值,kN/m或kN。 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Qs,kN/m),当采用均布加荷时: Qs=Gk+Qk……………………………(10) 当采用两个对称集中荷载三分点加载检验时,其单点的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Fs,kN)为: 3 Fs=---(Gk+Qk)L………………………(11) 8 但所得的挠度实测值应乘以修正系数,φ为0.98。 当采用两个对称集中荷载四分点加载检验时,其单点的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 1 Fs=---(Gk+Qk)L…………………(12) 2 但所得的挠度实测值应乘以修正系数,φ为0.91。 如采用其他形式的集中荷载加载检验时,应根据弯矩等效原则确定。 6.4.3 抗裂 构件的抗裂以观测构件出现第一条裂缝时的荷载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在对构进行抗裂检验中,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加荷过程中出现裂缝时,则取前一级荷载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观察裂缝出现可采用放大镜。构件的抗裂检验系数实测值γ[0]ct按式(13)计算: Q[0]cr γ[0]ct=------- Qs 或 …………………(13) F[0]ct γ[0]ct=---------- Fs 式中:Q[0]ct——均布加荷时构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 F[0]ct——集中荷载加载时构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 在试验中,如果未能观测到第一条正截面裂缝的出现,则可取荷载—挠度曲线(图8)上的转折点(即曲线第一弯转段两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荷载值作为构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 6.4.4 裂缝宽度 观测裂缝宽度用精度为0.05mm的刻度放大镜,受弯构件中的受拉主筋处的裂缝宽度均在构件侧面观测;对斜截面裂缝,应观测腹部斜裂缝宽度。构件的裂缝宽度检验以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验值下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实测值作为评定依据。 6.4.5 试验记录与数据整 试验结果应详细记录(参见附录B),必要时需绘制裂缝图及荷载—挠度曲线。 附录A(标准的附录) 原材料性能检测方法 A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农房混凝土构件用砂、石及冷拔钢丝性能试验的试样、器具设备、方法步骤和结果计算等。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农房混凝土构件用的砂、石质量及冷拔钢丝机械性能检测。 A2 砂 A2.1 器具、设备 A2.1.1 套筛,其孔径为0.080,0.160,0.315,0.630;1.25mm方孔筛以及2.50,5.00和10 mm圆孔筛。 A2.1.2 托盘天平,其称量为1000g,感量为1g。 A2.1.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A2.1.4 浅盘和容器。 A2.2 检测内容和方法 A2.2.1 筛分析 A2.2.1.1 试样 采用四分法缩分并烘干(或炒干)至恒重的干砂冷却至室温后称取两份试样各500g。 注:1.试样需通过10mm圆孔筛,并计算其筛余百分率(下同)。 2.恒重系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 A2.2.1.2 试验步骤 砂子筛分析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 a) 称取试样500±1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的套筛最上一只的5.00mm筛上; b) 用振筛机或手工摇筛,直至每分钟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重量的0.1%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一号筛再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c) 称量各号筛上的筛余量,精确至1g。 A2.2.1.3 结果计算 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按式(A1)计算: ng Bi=------×100 …………………………………(A1) g 式中:Bi——某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ng——某号筛上筛余量,g; g——试样总量,g。 注:各号筛上筛余量均不得超过200g,否则应将该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再筛分。 各号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按式(A2)计算: Ai=Bi+ΣBn………………………(A2) 式中:Ai——某号筛累计筛余百分率; Bn——大于该号筛的各分计筛余百分率; Σ——相加总和。 细度模数按式(A3)计算: (A2+A3+A4+A5+A6)-5A1 Mx=----------------------……………………(A3) 100-A1 式中:Mx——评定砂子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的细度模数; A1、A2、A3、A4、A5、A6——分别为5.00,2.50,1.25,0.630,0.315,0.160mm各号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筛分试验采用两个试样进行试验,并以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试验所得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A2.2.2 含泥量 A2.2.2.1 试样 采用四分法缩分并烘干(或炒干)至恒重的干砂冷却至室温后称取两份试样各500g。 A2.2.2.2 试验步骤 砂子含泥量按下列步骤检验: a) 将试样置于容器中并注入水(使水面高出试样约200mm)充分搅拌并浸2h后再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悬浮或溶于水中。 b) 将浑浊液缓缓倒入1.25及0.08mm的套筛上,滤去小于0.08mm的颗粒。 c) 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水清为止。 d) 取出试样(包括筛中残留颗料)并烘干至恒重。 A2.2.3 结果计算 砂的含泥量按式(A4)计算,精确至0.1%: g0-g1 Q=-------------×100……………………(A4) g0 式中:Q——砂含泥量,%; g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重量,g; g1——试验后的烘干试验重量,g。 注:1.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定值。若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0.5%时,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2.也可用虹吸管法进行砂子含泥量试验。 A3 石子 A3.1 器具、设备 A3.1.1 石子标准筛,其孔径规格为2.50,5.00,10.0,15.0,20.0,25.0,30.0,40.0mm的圆孔筛。 A3.1.2 托盘天平或台秤,称量应与表A1规定相对应,其感量为试样重量的0.1%。 表A1 石子筛子试验所需试样最少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大粒径,mm 10 15 20(25) 30 40 试样重量不少于,kg 2 4 4 10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1.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A3.2 检测内容和方法 A3.2.1 筛分析 A3.2.1 试样 试样采用四分法缩并烘干或风干,按表A1称取重量。 A3.2.1.2 试验步骤 石子筛分析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 a) 将试样依筛孔大、小顺序过筛,直至每分钟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为止,但若某号筛上的筛余层的厚度超过石子最大粒径值,则应将该号筛上的筛余分成两份,再进行筛分。 b) 称取各号筛上筛余的重量。 A3.2.1.3 结果计算 计算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重量的百分数,精确至0.1%。 计算各号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孔径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 A3.2.2 含水率 A3.2.2.1 试样 试样数量应符合表A2规定,并分成两份备用。 表A2 石子含水率试验所需试样最少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子最大粒径,mm 10 15 20(25) 30 40 试样最少重量,kg 2 2 2 3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2.2.2 试验步骤 石子含水率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 a) 将试验置于容器内,称出试样和容器共重,并在105±5℃烘箱中烘干或炒干至恒重。 b) 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后称出试样与容器共重。 A3.2.2.3 结果计算 石子含水率按式(A5)计算: g1-g2 Z=--------×100 …………………………(A5) g2-g3 式中:Z——石子含水率,%; g1——烘干前试样与容器共重,g; g2——烘干后试样与容器共重,g; g3——容器重量,g。 注:1.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砂子含水率试验方法除试样为500g外其余与石子相同。 A3.2.3 含泥量 A3.2.3.1 试样 试样采用四分法缩分至表A3规定的重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并烘干或炒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表A3 石子含泥量试验所需试样量少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子最大粒径,mm 10 15 20(25) 30 40 试样最少重量,kg 2 2 5 10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2.3.2 试验步骤 同本附录A2.2.2.2.2。 A3.2.3.3 结果计算 同本附录A2.2.2.3。 注:以两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结果差值超过0.2%,则应重新取样试验。 A4 冷拔丝质量 A4.1 器具、设备 A4.1.1 30kN拉力试验机或100kN万能试验机,负荷示值精度±1%。 A4.1.2 钢直尺和游标卡尺,示值精度分别为1mm和0.02mm。 A4.2 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A4.2.1 试样 在外观质量检测合格盘内的任何一端先截去500mm后再取一根长400~500mm的冷拔丝作为试样。 A4.2.2 试验步骤 A4.2.2.1 在试样长度方向的中部取100mm,并刻划成10个等份,作为原始标距长度。 A4.2.2.2 将试样夹在拉力机上、下夹具的中心位置内,并以每秒钟10~30MPa的速度加荷,直至试样被拉断,并读出最大负荷(拉力)。 A4.2.2.3 将拉断后的试件紧密对接并量测标距长度内的距离。 注:钢筋试样的标距长度为其直径的5倍或10倍。其试验步骤与冷拔丝相同。 A4.2.3 结果计算 A4.2.3.1 抗拉强度按式(A6)计算: Pt fyt=---…………………………(A6) F0 式中:fyt——冷拔丝抗拉强度,MPa; P1——试样拉断时的最大拉力,N; F0——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A4.2.3.2 伸长率按式(A7)计算: L1-L0 δ=-------×100…………………………(A7) L0 式中:δ——冷拔丝伸长率,%; L0——试样未拉伸前的原始标距长度,mm; 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长度,mm。 注:1.当试样断口处到邻近的标距端点距离小于或等于1/3L0时,则L1应按GB 228规定采用移位法测定。 2.试样断口在标距端点上或端点外,则试验结果无效。 A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按本标准3.2规定。 附录B(提示的附录) 构件结构性能检验记录表 委托单位: 构件名称和型号: 生产日期: 试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指标 外型尺寸 保护层厚度 主筋数量 混凝土立方体 正常使用短期 项目 mm mm 及规格 抗压强度值 荷载检验值 承载力 挠度 抗裂 最大裂缝宽度 设计 实测 加荷简图、仪表位置及编号 裂缝情况及构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的标志 荷载(N或kN) 各测点位移,mm 最大裂缝宽 加荷 累计 每级 累计 1 2 3 4 挠度实测值 度实测值 mm 次数 时间 % 读数 差值 累计 读数 差值 累计 读数 差值 累计 读数 差值累计 ( )侧 ( )侧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 校核: 记录: